冬颖讲《诗经》 | 14诗经草木情缘(三):水果代言诗经时代的爱情
【往期回读】
重要声明
本文素材综合整理于网络。图文分享仅供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,如涉版权,请联系我删除!谢谢!更多精品资源,可加我微信jddzzgx。
诗比历史更真实
如果把一部中国文学史比作滔滔不绝的长江之水的话,那么《诗经》就是唐古拉山上那最清澈、甘美的源头。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,《诗经》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,从其产生之日到今天,经历3000多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,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液。
从《诗经》产生之日起,就是贵族子弟的教材。周代的诗歌教育主要是结合礼乐教育进行的。当时的习礼、习舞、习乐等活动常常与诗歌教育结合在一起。周代的学校,大概分国学和乡学两极。国学即天子之学,是当时的最高学府,以诗、书、礼、乐为主要学习内容。其中“乐”包括音乐、诗歌、舞蹈的内容。
据《周礼》所载,大司乐向国子传授“乐德”、“乐语”、“乐舞”。其中“乐语”之教包括“兴、道、讽、诵、言、语”,“讽”与“诵”主要讲的是诗歌教学,要求学生能背诵诗歌,创作诗歌。
今天我们称作《诗经》的这本书,在它产生的时代,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名字,就是《诗》。
因为《诗》中收录了305篇诗,所以又称作《诗三百》,那今天的我们读《诗经》这本书,也要走回《诗经》的时代,就将它看做是《诗》,将心比心,以饮食男女的素朴心来领悟,就能了解《诗经》中的真意。
那些读起来诘屈聱牙、晦涩难懂的句子,都是从曾经鲜活的生活和生命中走来,是最朴实、最真挚的歌唱: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”、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、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、“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”,这些古老文字并没有在岁月风尘里发黄,其所表述的情感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盛开如花。在这一点上来说,我们与《诗经》之间虽有近三千年的时间阻隔,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。
《诗经》这本世界上最美的书,无论你何时游走其间,都会发现文字背后能感知到熟悉又亲切的灵魂。在纷繁芜杂的现代社会里,读着它们会让人心里有种淡淡的清凉……
本期嘉宾:刘冬颖教授
1972年出生于黑龙江大庆。先后获文学硕士、历史学博士,又在浙大古籍研究所和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,现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“中国古典文献学”学科带头人,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、古诗词吟唱的传播与推广,出版《诗经八堂课》等22部著作;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“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”。【收听音频】